習近平總書記曾對工作中的“務實”和“務虛”下過定義,務實就是指從事某項工作時,能夠注重一切從實際出發,說實話、辦實事、想實招、求實效。而務虛,則常指在某項工作實際開展之前,先從理論上、思想上、政治上、政策上進行學習、思考、研究、討論,以求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增強信心、鼓舞士氣。這段話是對領導活動開展的一個重要指示,也讓我們了解到務實和務虛的重要意義及相互關系?梢哉f,務實就是務虛的出發點和歸宿,務虛是務實的前提和基礎,既要“埋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
現如今,要想實現務實工作的突破發展,“運籌帷幄之中”的務虛環節是第一步。發展觀決定發展道路,上級領導站在高處統籌全局,開發利用現有資源優勢,規劃未來發展方向,為提速提質提效發展明確目標,定下全體職工使勁的“點”。干部職工領會上級精神,結合基層單位實際,靈活調整政策落實,敢于及時反饋政策部署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既是對上負責,也是對下負責,才能全面推進政策鋪開執行,積小勝為大勝。
決策部署作出以后,需要的就是“真抓”的工作作風和“會抓”的工作本領。習近平總書記曾把抓落實比作釘釘子,首先要抓到點上、以點帶面,這就明確要求領導干部了解現如今發展方向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輕重緩急,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明確主攻方向。作為黃河基層單位,工程項目管理、防凌度汛、引水抗旱、經濟發展等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這就要求我們根據上級精神指示、明確自身的長短板、結合地方水資源供需要求,靈活調整工作重心,以主要工作帶動重點工作,協調全面工作,解決全局突出問題、關注熱點問題、找準自身問題。其次,抓落實“狠”是關鍵,必須一抓到底,常抓不懈。決策落實不能停留在會議、文件、口頭上,“深、實、細、準、效”可以說是對任何決策落實的要求,求真務實要出實招,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有板有眼,才能確保政策執行持續而深化。
當然,在政策決定、落實的過程中,有幾點是需要注意的:一、團結出隊伍、和諧出效能。要想政策得以長效落實,團結是第一位,不論哪一層級的單位,決策部署需要的是穩定開展,需要的交接傳承,需要的是領導層級的交心,切忌“任期決策”,換了領導換政策,留下的多數是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只要是好的,有利于單位發展的,就需要取其精華,泱泱大國尚能將“改革開放”的“好貓”一以貫之,何況單位。二是敢于“治病”,善于“用藥”。國家也好,單位也好,個人也好,不論發展到哪一步,都是存在問題的。自查自糾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功夫,不能諱疾忌醫。有的問題有目共睹,一時間卻難以根除,不能視若無睹;有的問題看似無關痛癢,也會久患成疾,不可掉以輕心。“下猛藥”要看時機,除病灶、敷外傷、防惡化,三步政策同時落實,才能在提速提質提效上出成績。三是轉化“壓力”為“動力”。人無壓力輕飄飄,井無壓力不出油,領導要充分發揮“調壓器”的作用。有壓力是事業心和責任心的體現,但過猶不及,尤其是作為治黃一線的基層單位,瑣事冗雜、任務繁多,適當的壓力有助于提速解決問題,但要想在提質提效上有成績,提高建設的積極性,就需要將職工的壓力保持在“常壓”狀態,氣可鼓不可泄。加快發展不是一句話就能實現的,轉變作風也是長期要求,上級領導需要對基層工作、發展現狀多一些了解,在下達“過河”任務的同時,幫助基層單位解決“橋”和“船”的問題,這樣才能上下一心,加快發展。
對個人而言,要想推進單位提速提質提效發展,一是要有責任心與使命感,死水難行船,波濤推遠帆,把眼光從個人小利轉向單位大益,單位長治久安才能庇護個人的發展,《善待你所在的單位》、《你憑什么在單位立足》都是說的這個道理。沉下心,仔細考慮你在單位扮演的角色,回顧你為集體做了什么,這是凝心聚力的基礎;二是不斷提高個人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是自我放逐的根源,只有不斷扎實自己的能力,力爭成為本職工作中的專家,才能在單位需要你時站的出來、拿得出手;三是切忌“平庸”思想,不能存在“我干不了別人干”的思想,事業單位不是養老單位,基層工作不是平庸工作。在推動單位發展的過程中,需要每一個人付諸身心,明確自身崗位職責,把分內的工作做“精”,把集體的工作做“勤”,把握機遇突出自身能力,機遇和挑戰并存,不把握機遇,剩下的只有挑戰。
總而言之,只有樹立“轉作風、抓落實,注重速度、質量、效果全面發展”的觀念,立足崗位,著眼全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立足穩定,著眼發展,才能實現單位長遠高效發展。(鐘莊子)